县城女孩赴美留学 哈佛梦值不值200万?

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5-09-02 1 0

摘要:

早晨九点,陈学秋总会路过校园里那座著名的John Harvard雕像。游客在雕塑前打卡拍照,她走向不远处一栋不起眼的科研楼。

去年9月,她成为哈佛AI实验室的全职员工。“小时候的自己平平无奇,在九年义务教育所有阶段都普通中等,以全校最不可能有人记得的成绩考入公立美本,申请上梦校硕士,毕业后入职哈佛,听起来仿佛是一个爽文。”陈学秋说。

工位在实验室角落,窗外是波士顿典型的红砖建筑。团队里她最年轻,周围多的是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同事。工作氛围松散,只需打卡7小时,下班后可以看剧、读书,周末跳街舞。但入职第十个月,实验室传出裁员消息——美国政府冻结了哈佛22亿美元的科研拨款,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(NIH)的科研资金,她所在的实验室项目就在其中。

陈学秋又开始投简历,找工作。来美国8年,她一直在努力规划留下来。从湖南县城到波士顿哈佛办公室,陈学秋挤进过华尔街社交圈、和硅谷擦肩而过、被家人视为骄傲却深陷债务困局。她发现自己一直是优绩游戏里的迟到者,调侃自己说:“他们从小就是精英,我只在小红书上面是精英。”

以下是根据陈学秋(化名)的讲述和社交媒体内容整理。

县城女孩赴美留学 哈佛梦值不值200万?

哈佛大学一角,以及陈学秋每天停放电车的地方。讲述者供图

文|魏荣欢

编辑|陶若谷

一直在投简历

6月份我们收到通知,目前哈佛在核算各个部门的成本和预期,然后做一个财务规划,大概在九、十月会有一波大裁员。感觉砍我还是比较容易,毕竟刚来,也没在组里做出什么大贡献。我就又开始投简历。

把简历重新修改一下,每天早上投10个再去上班,让认识的朋友帮忙内推,下班和周末就准备面试,自学关于AI的大语言模型课程,想去OpenAI、谷歌和TikTok这类公司。

六月底,我还上了哈佛的一个暑期线上硕士项目,职工可以免学费,反正来都来了,机会就在面前。跟我硕士同一个专业,很多内容说实话已经学过一遍了,但再拿一个哈佛的硕士,写在简历上肯定好看。

展开全文

自从来了美国,我就一直在追一个目标——找到工作,留在美国。我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强,捕捉到风向就迅速行动,把握机会是小时候就学到的经验。

2017年,刚来美国的时候,我在一所州立大学学会计,每当学校举办求职活动,我都会去参加,了解美国就业需要什么,怎么拿到签证。周围同学会说,有什么好去的,但我特怕错过什么东西。还在学校找了一个兼职,帮国际部的老师弄留学生签证,策划活动和招新咨询,都成了可以写进简历的工作经验。

大二选专业的时候选了金融,我同学大部分,只想毕业后去一家小公司做财务会计。但我爸鼓励我,叫我去建立华尔街的人脉。

而我也为了这个,常常周末坐几个小时火车去纽约,跟穿棕色尖头皮鞋的投行男Coffee Chat(商务闲谈)——这是我从一家面试培训机构学到的,从Linkedin上私信别人,约十几分钟见面取经,了解对方的工作内容,请教申请这个岗位需要的技能,以及如何提升。也会聊一些别的,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模式和教育背景。

我联系的基本上是在华尔街投行工作的校友,见了十几二十个,他们都很乐意帮忙,也会付咖啡钱。我发现这是华尔街的文化,帮校友建立圈子。

当时还挺崇拜那些投行的人,虽然(他们讲的)百分之三四十我都听不懂,不过还是接收到了很多信息和内推机会。通过内推,我参加了高盛的一个实习项目,在那边待了一周。据说是1万份简历里选了30个,我是唯一的中国人。他们的办公楼有60层,都是落地窗,可以直接看到自由女神像。我觉得很高级,想穿上包臀裙,拿着一叠文件,端着咖啡,走在金融街狭窄的街道,成为他们中的一员。

在那里工作,对谁都得八颗牙齿标准微笑,讲话声音也高,听起来就活力满满。还需要很会做规划管理,跟很多客户约时间,安排好饭店和咖啡馆,这是默认技能。

实习那几天,我主动出击问三个部门负责人要名片,下班后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擅长,问他们有没有实习机会。那三个部门就是之前Coffee Chat中得到的建议,包括内部审计、股票研究和财务部门,相对比较好进,有位学长跟我讲,“虽然看上去没有那么光鲜,但也是在华尔街对不对?”

但后来我没能进去,大三大四赶上疫情,之前那些能提供雇主担保的金融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缩减开销,不再招国际学生。我拿的是OPT,也就是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专业实习签证,持有F1签证的学生,可以毕业后有1年的专业实习期,但工作必须得跟专业相关。如果在OPT生效后90天内没找到工作,就得离开美国。

Coffee Chat的时候,得知数据分析能力很重要,我马上去学了第二专业计算机,而且我对象是计算机博士,跟我同时期找工作,只投了谷歌、脸书、英伟达这些头部公司,每一家都给了面试,后来年薪接近30万美金。那时疫情期间,其他产业一片哀嚎,只有科技公司在扩招人,给钱也大方,是华尔街的两倍。

县城女孩赴美留学 哈佛梦值不值200万?

陈学秋把求职的情况做成表格,右边是被拒绝的列表。讲述者供图

我决定继续读研,换个专业。2022年底,我就去了南加州大学读数据科学硕士,跟着时代潮流,“转码”才是正道。那期间,我也会做那种无付费实习项目,别人都觉得浪费时间,可我觉得重要的是学到什么,把它当一个培训班。我还是比较珍惜机会。

但找工作一直不顺,像是得罪了找工作的神。本科赶上疫情,投递的工作加起来三四百个,还动用了之前积累的所有投行人脉帮内推,都没有面试。

研究生想乘上转码的风口,结果迟了一步。第一年来校招的基本上是谷歌、Facebook这种硅谷热门的公司,第二年就不见了,他们开始大范围裁员,即使有招聘,要求也不像以前那么宽松。

找不到工作。我非常焦虑,差点进了印度人的外包公司,就是给大公司做外包。为了拿到更高提成,印度人要我改简历以提高工资——写从18岁开始实习工作到现在有8年工作经验,让我在谷歌地图上找学校附近二三十人的小公司,之后他们会帮我润色,还会根据内容进行技能培训,教我面试。不过他们会抽成50%以上。我对象阻止了我,我们还是觉得不能骗人。

哈佛大学的这份工作要求有三年相关经验,但我还是投了,是我投的1500份简历之一。其实当时没有吸不吸引,就是这个工作有点挑战但我能做到,因为对于程序员来说这里工资不高,没达到程序员平均薪资水平。

还记得接到哈佛offer电话的时候是早上六点,我直接从床上弹起来,兴奋了一整天。虽然没进入理想的大厂,但符合优绩主义的期待。我爸跟我说:“你现在已经在哈佛工作,你的孩子理所应当读哈佛,我们这个家族就要兴旺了。”

“title”的重量

来美国留学,主要靠爸妈托举,代价是欠了一堆债。

家里的家装生意受疫情影响厉害,从大三开始,就开始借亲戚家的钱垫付学费,硕士毕业已经欠了200万。我妈觉得经济困难不要读了,我爸还是借钱供我。他有学历崇拜,自己想来美国,来不了,才把我塞过来。

高中以前,他们还没有送我出国读书的念头,直到我中考前,从家教那里了解到“长沙四大名校”的信息,我父母就想让我更进一步。干脆去长沙,国际部一学期的学费5万。那会应该是我家生意做得最好的时候。

亲戚们都在做生意,我爸跟其他人想法不一样。他是大专升本科,1997年左右师范毕业,去了深圳郊区当老师,有两三千块钱工资。但很快被奶奶叫回去相亲结婚,在县里一个中学当了老师,读本科时想考北大研究生没考上。

后来他觉得工资太低,就转行做电器销售。我爸性格活泼,很会来事儿,大概2005年左右独立开店。我妈也从体制内辞职出来,我爸出去安装的时候,她负责看店,生意越来越好,我们家也从县城搬到城市。

那时我刚上初中,一个朋友她姐姐考上了北师大,我就觉得得上好大学,不然就没出息。我和我爸一样,也挺学历崇拜,一直觉得,要拿一个好看的title还挺重要的。从初中开始,我就一直抱着这种想法。

县城女孩赴美留学 哈佛梦值不值200万?

陈学秋就读的高中。讲述者供图

我很早就开始写To Do List,只要写在上面了,不管怎么都得完成。

高中有全英文外教课,一开始完全听不懂。我小学在县里读的,80人一个班,语数英三个老师教所有的课,数学老师教体育,语文老师教美术,五六年级才有英语课。到了初中,本地同学很早就报托福班,我英语在班上倒数,同学们说我口音重,我就背单词、刷题、听英语广播。托福想考到100分(满分120),可最后也没有达到目标,只有90。

到了美国读本科,我开始看时间效率的书,还有学习博主的视频,学到了“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,再放到To Do List上”,给自己设置月度、季度的KPI,比如读一本书的作业,我会拆解到每周读十几页。

大三按照投行学长建议,读了第二专业“数据分析”,还想备考CFA(金融分析师职业资格证),开学前就根据课程表做规划。大四疫情宅家,更是给自己规划每天学习八小时,有时候没办法用心,也会自己强迫坐在那儿。

当时认识了两个有绿卡的女生,初中就去美国了,她们找工作不需要雇主担保,像我这种没有身份的,就得卷。跟周围人一对比,更让我觉得卷学历才是出路。

每个假期我都规划了实习或者课程。大三暑假实习泡汤,我就报了“夏校”。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,就感觉不能纯玩。我从小就看爸妈一周工作七天从来不休息,也不出去旅游,就没这个习惯。但我发现,有些事情即使花了很多时间也没办法达成,比如改变口音,和轻松找到工作。

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我都会想,为什么要来留学?

在这里这么多年,我觉得自己仍然是中国皮和中国心,平时看国产电视剧,交往的朋友也都是中国人,没有要好的本地朋友,也融入不了他们。

但回家也没有什么归属感。老家的同学不再叫我聚会,大三暑假在广州实习的时候,亲戚家的孩子知道了我月薪八千,说他大专毕业在上海包吃包住都能拿一万,说不知道我留学有什么用。

那会在广州实习的时候其实特别开心,因为工作做得好,领导特别愿意让我直接在客户面前讲PPT。下班我就去健身房,吃的也好,出去逛街有朋友,不像现在就在家看电视。

要是家里不欠债的话,我肯定回国了。生意破产,爸妈店面房租交不起,搬到我爸朋友的店挂了个名,他们回到了县城。上个月,一个亲戚家的生意也出了问题,尾款收不回来,我妈私下里打电话叫我想想办法。我给了两次,总共几万美金,手头上只剩下交房租的几千美金,但他们想要我拿更多。爸妈不能共情我找不到工作的焦虑,还叫我去创业。

在哈佛上班后,我开始负责还债,每个月寄给家里一两千美元,主要是还大三开始的学费、生活费,都是借来的。欠那个亲戚的200万分给我负担,我爸妈还其他人的。

最近我发现,之前寄给家里的钱都没有还给亲戚,而是去补别的窟窿了,我跟我妈吵起来,说“明明你们做生意失败,结果钱都是我还”。有种他们培养我变成一个赚钱机器的感觉,我也一直习惯满足他们的期待。

总是迟到一步

入职哈佛后,其实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同事们很喜欢讨论政治,在意加沙战争,理想都非常宏大,觉得自己能改变社会。负责人很内向,已经50多岁,但办公室摆了一排奥特曼和小怪兽。我很快就发现他在业内很有名,论文引用次数有几十万,刚入职的教授才80次。

在哈佛上课,大家回答问题都非常踊跃,每节课都能问出很多个问题。和我读硕士的时候不一样,那时候600多人一起上课,一间教室坐不下,一半人在另一间教室里看视频。大家听完赶快就走,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。

那时候的中国同学,就想赶快在硅谷赚钱,赚够再回国躺平。那些高中就来美国读的,能做一些跟别人交流的工作,比如金融证券,不用吃学计算机的苦。计算机的作业得熬夜学,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在学。

现在回看,我觉得我还是实现了阶层跨越,对比一些同辈的生活,他们留在县城,没有正经工作,还在父母的掌控范围。但这个过程,心理层面的代价比较大,感觉我一直在疼痛,一直在想未来,没有好好享受过当下。

高中的时候,春游我都觉得浪费时间,除非说要介绍一个很厉害的人,我才会去,当成一个结交人脉的机会。我爸老是告诉我,得多认识人。

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受世俗标签跟刻板印象影响的人。学商科的时候,就觉得做金融得去华尔街,硕士时候觉得硅谷很牛,因为挣得比华尔街多。进了哈佛,周围都是哈佛博士,又想提升一下学历,想要达到世俗标准。美国对我的吸引力就在于来钱快,不管去哪个公司,全球同一个岗位来看,美国肯定是工资最高。

到了哈佛之后,我才感觉到什么叫教育天花板,也被鼓舞到,去思考更大的事情,而不是眼前生活的焦虑。阅读《精英的傲慢》时候,看到作者迈克尔·桑德尔也是哈佛的,办公室正好就在我楼上。看完这本书,对学历挺祛魅的——达到高学历,除了智商和努力,还有很重要的环境因素,以前会过于放大前者,忽略后者。

我对精英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。以前觉得我爸妈是精英,后来发现是赶上了时代。小时候看《哈佛女孩刘亦婷》,觉得像我现在的成就是精英。

但我不觉得自己是精英,能够走到现在,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托举,一部分是运气好。身边大部分人都比我厉害,不是哈佛、MIT的博士,就是在谷歌工作很多年的,我研究生学的东西他们高中就学过了,这是多少年都赶不上的。他们从小就是精英,我只在小红书上面是精英。

进一步祛魅,是发现一些很厉害的、社会成就很高的人也是普通人,会讲别人坏话,嫉妒比自己成就更高的人,遇到成就低的就觉得活该,就是书里面提到的那些精英缺点。我也会反思自己,有意识地减少自己的优越感。

以前很功利地交朋友,觉得对方需要有什么成就,才愿意在他身上花时间,如果没什么“title”,就兴趣平平。刚来波士顿的时候,我想进哈佛的舞团,现在不了,喜欢另一个舞团的风格,团员们也很有趣。

周围人调侃我有了“白男松弛感”,就是做什么事儿都感觉轻而易举,松弛感拉满。我开始意识到之前一直往优绩主义的路上努力,现在想要摆脱这个桎梏,把时间放在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上。之前总想趁别人玩的时候赶紧努力,后来发现怎么也赶不上。

好像每一步都迟了一点。高中去国际班,大部分本地同学,整个未来一览无余地已经规划好了。高一入学,他们已经考了一次托福,我甚至都不知道托福是什么。到国外读本科就是随大流,考上哪算哪。

那时候放假,我坐在我爸摩托车后面,在乡下和市里小区给各家搞安装。回去学校就不适应,经常给我妈打电话哭。同学们每人都有一双阿迪达斯,会抢某个型号,还讨论一些口红牌子,韩剧里的妆造,我完全插不上嘴。有时失眠到凌晨三四点,早上六点十分蹭一下就起来去教室了,不想待在宿舍。去得早,教室就我一个人,感觉这个时间很自由。

为了追求拥有更多选择和自由来到美国,却仍然是一路在追。有同学花了好几千美金找了一个代考GRE,拿到接近满分的成绩,去了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学读研。而我使劲学,成绩也不是很好。

努力考研转码,但等到毕业的时候,市场上溢出很多像我们一样“转码”的。我研究生同学之前没有一个是计算机专业的,稍微挨得近一点的就是数学,其他都是金融、生物这种专业。很多同学后悔当初辞掉国内大厂工作来读研。我当时还觉得,等这个市场慢慢好起来,就能找到工作,之前裁了人还得补。结果并没有好起来。

本科室友家,有专门给她练舞的房间。我们家从来没买过房子,都是住在店里,在有空地的地方直接搭一个床晚上睡,白天开门之前把铺盖卷了,就这样。我现在租的房子还是那种没有空调的,不像其他留学生住高级公寓。夏天吃完早饭就去公司,晚上回来也凉快了。

现在,我只想在可掌控的范围内做低成本的事情。可能等到还债这一关过了,父母的期待完成得差不多了,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。在广州实习的时候,我面试通过了女团练习生,当时真的很想去,虽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出路。

评论